“永和永和”
2025永和书社艺术展
主办单位
中共岳阳市委宣传部
中共岳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
湖南省书法家协会
承办单位
岳阳市文化旅游广电局
岳阳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
执行单位
岳阳市美术馆
岳阳市书法家协会
永和书社
中国美术学院湖南校友会
岳阳致公书画院
策展人
萧文飞
执行策展
王 伟 史向琼 刘康乐
展览时间
(按年龄排序)
魏广君/姚启舸/王云飞/孙晓霞/黄 云
赵文洁/萧文飞/司马新义/胡紫桂/文雨浪
王祥北/李宏伟/陈文明/王 伟/朱友舟
王祥北
荣宝斋美术馆馆长,荣宝斋艺委会委员,二级美术师。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培训中心导师,山东建筑大学兼职书法硕士生导师,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北京书法家协会行书专业委员会委员,永和书社社员。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,获文学(书法)硕士学位,导师为欧阳中石、叶培贵教授。绘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,师从吴悦石先生,主攻大写意中国画。
《存 真》 大字 248 x 124cm 2025年
俯仰之间
——我的书法学习之路
王祥北
我比较喜欢日常书写,想在日常书写的过程中进入并享受书法的创作状态。事实上,古人的书法作品,尤其是文人的书法作品,大都是日常书写的产物,如信札、题跋等,因此,我对古人的信札、题跋尤其感兴趣。古人这些日常书写的书法作品都比较自然,是他们身心放松状态下的真情流露,最能体现他们的自我,也最能体现他们对书法技法的熟练运用。
《好事 ˙ 得闲》七言联 楷书 180 x 33cm x 2 2025年
从开始接触书法到2018年间的三十余年里,我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以“二王”为主的帖派书法上。
我学习帖学一路的书法,与大多数人一样,也是从学习王羲之开始的。我们所见到的王羲之作品,大都是手札,《兰亭序》是文稿,也可以放在手札的范围内。怀仁《集王圣教序》是一件集字作品,不能放在手札范围里,但对此帖的学习,确实是历代书家的必经之路。同样,我刚开始学习王羲之书法的时候,也在《集王圣教序》上花了不少时间。起初学习《集王圣教序》时是不自觉的,只是基于它的字数多,且字字独立,便于临习而已。后来,随着学习的深入,我逐渐觉得在章法和笔法上很难达到我想要的效果,而墨迹本上的笔法信息更为丰富,就慢慢地把视野放宽到了《兰亭序》及他的手札上。后来,又在《十七帖》上花了不少工夫。我比较喜欢草书,这要源于我对《十七帖》的学习。对笔法的研究,我是下过一些心思的,2009年,我的硕士毕业论文《触笔和王羲之书法》就是围绕笔法展开研究的,对“触笔”这一笔法的来龙去脉做了深入详细的研究,也算是对笔法家族的溯源和完善吧。
《我自 ˙ 君从》七言联 行书 246 x 42cm x 2 2025年
2000年前后,我比较迷恋米芾的书法,精力也集中在他的一些手札里,对他的《蜀素帖》《苕溪诗帖》等下的工夫反而不多。我之所以选择米芾手札,除了前面提到的原因之外,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:一是,我认为米芾的手札中,篆籀气息较浓,行笔沉着痛快,而前述二帖在这一点上似乎有所欠缺;二是,每件手札的内容都较少,临习起来花的时间也不长。那些日子,我的时间相对宽松点,每天都能坚持临习几个小时,把我所见到的那些手札来回反复地临,也不知道究竟临了多少遍。由于对手札的偏好,在学习其他书家的书法时也把重点放在手札上。不过,刚开始学习时,我对手札那种章法形式有意忽略,认为手札终究只是一封封书信,还不能称之为书法作品,在创作书法作品时,章法形式还得尽量用书法作品的形式来表现。很显然,这种想法是幼稚的,如果从章法形式来考虑的话,手札形式为什么不能成为书法作品形式中的一种呢?后来,我又发现,手札的行文有一定的规矩和要求,书写过程中,这种规矩和要求就自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章法形式,这种形式与其他的书法章法形式一样,具有书法的美感,因此,我很快就做了调整。
《东阁 ˙ 西山》五言联 隶书 180 x 33cm x 2 2025年
在学王羲之的同时,我在王献之身上也花了不少时间,尤其是他的那些“破体”行草书,对我的影响非常大,一直到现在。可以说,王献之的那种气息,是构成我帖派行草书面貌的主要元素。
《东山 ˙ 西晋》七言联 楷书 68 x 34cm 2025年
有一段时间,我对赵孟頫比较感兴趣。赵孟頫在历史上是个有争议的人物,晚明以来,有不少人在批评他。但我认为他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,是中流砥柱式的真英雄。我认为他的书法之美,达到了一种新高度,是帖学传统体系中的一个高峰。他的线条珠圆玉润而又筋骨内含,力透纸背;结字爽爽然有君子风度,潇洒出尘。如果以“赵董”论,他的高度,应该是远在董其昌之上的。我对他的喜爱,也是初心的选择,我记得,我拥有的第一本字帖,就是他的楷书《胆巴碑》。上世纪90年代初期,我学习过一段时间的《秋声赋》,记得此作刊载在《书法丛刊》上,我是对着这本以书代刊的杂志临的。后来又写了一段时间的《赤壁赋》,再然后就是他的一些手札。赵孟頫的难度对我来说比较高,至少是比学米芾要难一些。米芾的字有姿态,学习起来易于接近,赵孟頫的字则平静如水,学习起来难以掌握,尤其是那种君子风度,很难得其皮毛。书法的韵味终究是最难以捕捉到的。
王维《山居秋暝》 草书 248 x 124cm 2025年
2007年到2012年,我在一所大学里执教了几年的草书课程。我认为,草书贵在势与气,我比较推崇徐渭、祝允明等那种满章法的形式,这种形式,更能体现草书的形势和气韵。在张旭与怀素之间,我觉得张旭更有味道些,怀素的结字紧,表情过于严肃,张旭则显得放松一些。我认为在放松的状态下,更适合于挥洒,也更能激发作者的奇思妙想。
《光风霁月》横幅 隶书 246 x 41cm 2025年
隶书的学习,我比较喜欢《西狭颂》《曹全碑》《褒斜道大开通》,以及西汉刻石和一些隶书名碑的碑阴。早年我对《西狭颂》用力不少,坚持临习了好几年,喜欢它结字的方正,字内空间的打开,再加上一点篆书的残余,我当时觉得非常的美。后来,我在《曹全碑》中找到了颜真卿般的雄强,我认为,写《曹全碑》就要把《曹全碑》的雄强写出来,看似柔弱的《曹全碑》,雄强是它的精髓。我比较喜欢这种感觉,这也许是我喜欢赵孟頫的原因所在。在这个时间段,我对《张迁碑》《曹全碑》的碑阴很感兴趣,那种自由是碑阳的正文里很难见到的,我喜欢这种自由。我还喜欢隶书那种满篇幅的章法,就像我喜欢草书的满章法一样,不太喜欢常见的那种字距上下拉得很开、左右靠得很紧的形式,因此,后来我就对《大开通》和一些西汉刻石产生了兴趣。现在想来,那时学习隶书,在技法上还只是运用了一些帖派的方法,笔画上显得有点单调。
《山雨朝来》 山水画 180 x 96cm 2025年
我学习小楷是从王羲之的《黄庭经》《乐毅论》开始的,后来上溯钟繇,再下涉王宠和黄道周,又回到唐代,在虞世南楷书上花了一点时间。我对赵孟頫、文征明那种小楷有点敬畏,一直不敢靠太近。
《长青》 花鸟画 180 x 96cm 2021年
2018年,是我书法学习方向由帖派向碑派转变的一年。
2017年,我在湖南、北京两地连续举办了书法展览,作品全是帖学一路的风格。展览结束后,我突然觉得这种风格的作品过于甜俗,书写起来不太过瘾,因此,在一次偶然的山东探碑之行后,碑派书法的学习就成了我的主要方向。2018年的夏天,我到山东云峰山探碑,在当地书友的帮助下,近距离地观摩了《郑文公碑》,深受启发。回到北京后,我即从书柜中翻出早年购买的《郑文公碑》字帖,开始专心此碑的临摹学习,心无旁骛,一直坚持到今天。我今天的字已经很难找回2018年之前时那种甜俗好看的皮囊了,越来越丑,越来越不入时人眼啦。
《百花齐放》横幅 篆书 35 x 136cm 2022年
屈指算来,我学习书法的时间已有四十余年,每日游艺于笔砚之间,却深感自己对书法的认知还比较肤浅,惟希望自己以后加倍努力,能在书法之路上走得更远一些。
此文原发表于2018年《中国书法》杂志第5期
2025年7月9日删改添加于北京荣宝斋美术馆
展览推介
展览地址
岳阳市美术馆
1/2/3展厅
推荐阅读
请点击下方文字或图片查看详细内容
永和书社 大事记
“永和永和”——2025永和书社艺术展
“永和永和”——2025永和书社艺术展
我馆谈汩展览海报设计入选2023中国博物馆美术馆“年度十佳”!




我馆王峰入选文化和旅游部2019年全国美术馆青年策展人扶持计划初评




—The End—